NEWS

新闻中心 分类

杨旭点出中国足球青训核心问题,日本6-14岁基础建设远超中国

时间 : 2025-09-09

前中国男足国脚杨旭近日在青少年足球发展论坛上发表重磅讲话,直指中国青训体系与日本足球的最大差距:“日本足球在6-14岁年龄段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而我们的青训却把最宝贵的‘刻苦’精神弄丢了。”这番言论引发国内足球界深度反思。

日本足球青训的成功密码

杨旭以亲身经历对比了中日青训差异:“我在日本考察期间,最震撼的不是他们的职业队训练,而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培养体系,日本孩子从6岁开始接受系统训练,每周训练4-5次,但从不超量,他们的训练质量极高,每个技术动作都要重复上千次直到完美。”

日本青训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刻苦”,训练内容严格遵循青少年发展规律,6-9岁专注技术基础和协调性,10-12岁强化小组战术意识,13-14岁开始融入整体战术理解,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目标和评估标准。

“最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小球员的训练强度其实比中国孩子更大,但他们乐在其中。”杨旭补充道,“为什么?因为他们每堂训练课都像玩游戏一样有挑战性,教练不断鼓励创新和尝试,不怕失误,这种训练方式既保持了刻苦精神,又培养了创造力。”

中国青训丢失的“刻苦”真谛

对比日本,杨旭痛心指出中国青训的误区:“我们现在要么是苦练到孩子失去兴趣,要么是快乐足球到毫无要求,真正的刻苦不是简单的训练时间长、数量多,而是训练质量高、专注度高、重复次数足够。”

中国青训目前存在两大极端:一部分机构沿袭老式“三从一大”模式(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导致小球员过早专业化,产生厌倦心理;另一部分则打着“快乐足球”旗号,训练缺乏要求和挑战,无法提升技术水平。

“真正的刻苦应该是目标明确的高质量训练。”杨旭举例说,“日本孩子练习传接球,可能半小时就重复一个动作200次,每次都有即时反馈和纠正,我们的孩子可能两小时都在踢比赛,看起来很开心,但技术细节毫无长进。”

6-14岁:足球人才培养的黄金窗口

国际足球发展研究表明,6-14岁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关键期,被称为“窗口期”,这一时期打下的技术基础,几乎决定了一个球员未来的天花板。

日本足球将这8年分为三个精密设计的阶段:6-9岁技术敏感期,重点发展球感和基本动作自动化;10-12岁战术启蒙期,开始理解小组战术原则;13-14岁快速成长期,强化身体素质同时完善技战术体系。

中国青训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缺失,杨旭指出:“我们的U系列梯队通常从12岁才开始组建,错过了最关键的前6年基础建设,日本孩子到14岁时已经完成了超过10000小时的高质量训练,我们的孩子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甚至更少。”

教练水平:中日青训的最大差距

杨特别强调教练素质的差距:“日本青训教练必须持有日本足协认证的教练证书,即使是小学教练也需要C级证书,他们的继续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每年必须参加研讨会和培训课程。”

反观中国,青训教练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基层教练没有接受过现代足球培训,仍然用几十年前的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中国缺乏合格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培养体系,导致基层训练质量无法保障。

“我在日本看到,小学教练都是专业教练,他们懂得如何激发孩子兴趣,如何分解技术动作,如何设计训练游戏。”杨旭说,“我们的很多青训教练只会大喊大叫,或者放任自流,这两种方式都培养不出优秀球员。”

中国青训的出路在哪里?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杨旭提出了几点建议:

杨旭点出中国足球青训核心问题,日本6-14岁基础建设远超中国

建立科学的青训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设计训练内容和强度,重点抓好6-14岁基础训练。

杨旭点出中国足球青训核心问题,日本6-14岁基础建设远超中国

提高青训教练准入门槛和培训体系,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练,需要既懂足球又懂教育心理学。

第三,找回“科学刻苦”的训练精神,既不是一味苦练也不是纯粹玩乐,而是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追求训练质量和技术完善。

建立完善的竞赛体系,让比赛成为训练的延伸和检验,而不是唯一目标,减少低质量的比赛数量,增加高质量的训练时间。

重塑中国足球的根基

中国足球的崛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从基础做起,日本用30年时间打造了世界级的青训体系,中国足球也需要同样的耐心和决心。

正如杨旭最后强调的:“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6-14岁这个黄金年龄段,不大刀阔斧改革青训体系,不培养出大批合格青训教练,中国足球与日本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找回‘科学刻苦’的训练精神,建立可持续的青训体系,这才是中国足球的真正出路。”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