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研讨课,他身着深蓝色毛衣,金边眼镜后的目光锐利依旧,手中却不再是那把熟悉的佩剑,而是一本厚重的《计量经济学》,这位曾在巴黎灯光下创造历史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如今在哥大的校园里悄然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
2024年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当全世界都期待费若秋继续称霸剑坛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暂别赛场,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学位,消息传出,体育界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资源的浪费,有人感叹体坛损失了一位天才,更多人则好奇:为什么是哥大?为什么是经济学?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更是如何思考。”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如是说,窗外雪花纷飞,他的语气平静却坚定:“每场比赛都是一次复杂的决策过程,你需要预判对手的行动,计算距离和时机,评估风险与收益,这种思维模式与经济分析惊人地相似。”
费若秋与学术的缘分早已埋下伏笔,在法国训练期间,他就在索邦大学修完了在线数学课程,并自学了多门经济学课程。“运动员的职业寿命有限,但学习的能力却能伴随一生,我希望为自己准备第二份职业生涯。”
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学生的转变并非易事,费若秋坦言最初的日子充满挑战:“第一个月几乎每天都在怀疑自己的决定,同学们的背景各不相同,有投资银行分析师、非政府组织研究员,还有出版过论文的学术新星,而我,似乎只是个‘会击剑的体育生’。”
语言障碍是第一个难关,尽管在法国生活多年使他的法语流利,但学术英语却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我记得第一次课堂讨论时,我准备了很多观点,但当我想表达时,那些经济学术语就像卡在喉咙里一样,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折。”
运动员的坚韧品质在这时发挥了作用,费若秋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阅读论文,上课前预习所有材料,课后找助教补课,晚上则与同学组织学习小组。“这就像准备奥运会一样,只不过现在的赛场是图书馆和教室。”
他的努力很快收到了回报,在最近的一门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费若秋的期末论文创新性地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击剑比赛中的战术选择,获得了全班最高分,教授在评语中写道:“这是一篇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卓越分析,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
费若秋逐渐发现,击剑训练赋予他的技能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击剑要求极强的专注力和瞬间决策能力,这些在应对考试和课堂讨论时非常有用,而长期竞技培养的心理素质,让我能够平静面对学术上的挑战。”
他最感兴趣的是将体育经验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费若秋正在与一位教授合作开展一项关于“职业运动员决策模式”的研究项目,试图用数学模型解析运动员在高压环境下的选择机制。
“体育不仅是体育,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学原理,从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型到大型赛事的经济影响,从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到体育博彩市场,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学术探索的热情,这种光芒与他曾经在剑道上凝视对手时的专注如出一辙。
在哥大,费若秋保持着运动员式的自律生活,他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公寓,每天严格遵循着学习、训练和休息的时间表,尽管已经暂别职业赛场,他仍然坚持每周15小时的击剑训练,既是保持体能,也是精神上的调节。
“击剑是我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当我戴上面罩,手持佩剑,所有杂念都会消失,只剩下最纯粹的专注,这种状态能够帮助我清理思绪,更好地投入学术工作。”
费若秋还成为了哥大击剑俱乐部的荣誉教练,每周抽出时间指导校队成员。“分享我对击剑的理解是一种快乐,这些学生非常聪明,他们从数学、物理角度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我对击剑有了新的认识。”
在同学眼中,费若秋既是卓越的前运动员,也是认真的学者,经济学博士生迈克尔·陈说:“最初我们只是好奇那个著名的击剑运动员为什么会来这里,但现在,他是我们学习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常常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
谈及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打算在完成经济学本科学位后继续深造,可能专注于体育经济学或行为经济学领域。“我希望能够搭建一座连接体育世界与学术研究的桥梁,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支持。”
费若秋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问题。“中国的竞技体育体系培养了许多优秀运动员,但如何平衡训练与教育,如何为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的个人经历或许能够为这些讨论提供一些参考。”
虽然暂时离开职业剑坛,费若秋并不排除未来重返赛场的可能性。“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谁知道呢?”他微笑着说,“但现在,我享受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的生活,这种 anonymity(匿名性)是一种奢侈的体验——在校园里,我不是那个著名的击剑运动员,只是一个需要为明天考试熬夜备考的学生。”
费若秋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运动员思考职业生涯的多种可能性,中国击剑协会已经与他联系,讨论合作开展运动员教育计划的可能性。“我们希望借鉴费若秋的经验,帮助年轻运动员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无论是继续从事体育还是转型到其他领域。”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
对于正在考虑转型的运动员,费若秋的建议是:“不要自我设限,体育训练赋予我们的毅力、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转型当然充满挑战,但正是挑战让我们成长。”
夕阳西下,哥大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费若秋收拾好书本,准备前往击剑馆指导训练,从巴黎的领奖台到哥大的教室,他的旅程证明了现代运动员的多面性——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竞争者,更是能够跨越边界、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探索者。
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费若秋正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与剑一样犀利的人生新篇章,而这条路,正如他所说:“不是离开体育,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